【地理干貨】高考地理中的18種“結構”問題,十類中學地理簡答題考點
分類: 最新資訊
網名詞典
編輯 : 網名大全
發布 : 04-27
閱讀 :128
一、結構的概念結構,是指事物自身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構成事物要素的數量比例、排列次序、結合方式和因發展而引起的變化,這是事物的結構。結構是事物的存在形式,這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有結構,事物不同,其結構也不同。二、高考地理中常見的結構(1)人口結構是指將人口以不同的標準劃分而得到的一種結果。其反映一定地區、一定時間人口總體內部各種不同質的規定性的數量比例關系,主要有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2)人口性別結構人口性別結構是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構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在其總人口中的比例。通常用“性別比”來衡量。(3)人口年齡結構指一定時點、一定地區各年齡組人口在全體人口中的比重。根據反映人口年齡結構的一定指標,可 將人口分為 3 種 不同的人口年齡結構類型 ,即 年輕 型、成年型和老年型。因為專注所以專業優質內容值得傳播推薦轉發評論留言歡迎標注來源轉載(4)城市空間結構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做城市地域結構。城市內部一般可分為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行政區、文化區、旅游區和綠化區等,各個功能區有機地構成城市整體。(5)經濟結構經濟結構是一個由許多系統構成的多層次、多因素的復合體,有多重含義:1)從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來考察,則主要通過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經濟成分的比重和構成來表現。2)從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的組成和構造考察,則包括產業結構(如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構成等)、分配結構(如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及其內部的結構等)、交換結構(如價格結構、進出口結構等)、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3)從所包含的范圍來考察,則可分為國民經濟總體結構、部門結構、地區結構,以及企業結構等。4)從不同角度進行專門研究的需要來考察,又可分為經濟組織結構、產品結構、人員結構、就業結構、投資結構、能源結構、材料結構,等等......。經濟結構是個經濟系統,系統中各個要素之間互相關聯、互相結合,有著數量對比關系。經濟結構的概念大于產業結構。(6)產業結構按生產活動性質,產業可劃分為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和生活資料生產部門兩大類;按生產活動發展順序,產業可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根據生產要素密集度,產業可劃分為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7)農業結構(或農業生產結構)農業結構指農業中各生產部門或各生產種類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關系。按農業中各生產部門或各生產種類劃分的農業生產結構,可以有不同層次。第一層次是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各生產部門在農業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關系。第二層次是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等各生產部門內部按生產種類劃分的各種生產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關系。例如,種植業內部可分為糧、棉、油、麻、煙、糖、蠶、茶、果、蔬菜、藥材等各種生產,它們在種植業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關系,就是種植業的生產結構。有的還可以進一步做第三層次的劃分,例如,糧食中又可分為水稻、小麥、玉米等在糧食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關系。在不同國家,農業生產結構的各生產部門劃分、各生產種類的劃分都不完全相同。(8)工業結構工業結構指各工業部門組成及其在再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技術經濟聯系。常指部門結構、輕重工業結構和采掘—原材料—制造工業結構三種。(9)服務業結構服務業結構是指構成服務業的要素之間的比例關系及其相互關系。主要表現為服務業行業結構(或稱內容結構)、服務業地區結構、服務業城鄉結構以及服務業商貿結構。按服務對象分,服務業分為流通部門和服務部門兩大部門,和流通類、為生產生活服務的部門、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四個層次。(10)交通運輸結構運輸結構就是綜合運輸系統中,各種運輸方式的地位、布局及相互發展的比例關系。包含運輸結構、區域結構、技術結構、投資結構、運力結構。(11)運力結構它反映各種運輸方式運輸能力的比例關系,通常我們可以用運輸的總噸位來表示。(12)商業結構商業結構是指商品流通行業在經營主體、客體、地區、規模、業態等方面的構成狀態。它內涵豐富,主要包括所有制結構、自然行業結構、商品結構、人員結構、技術結構、規模結構、業態結構、流通渠道結構、地區結構、內外貿結構等。商業結構是經濟結構的重要內容,在國民經濟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3)能源結構能源結構指能源總生產量或總消費量中各類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能源結構分為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14)能源生產結構各種能源的產量占能源總產量的比重。(15)能源消費結構是指各種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核能、太陽能等)占能源總量的比例。(16)地球內部圈層結構①地殼地殼是地球表面一層由固體巖石組成的堅硬外殼,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殼厚薄不一,海洋地殼薄,一股為5~10千米;大陸地殼厚,平均厚度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脈的地方地殼會更厚,最厚達70千米。②地幔地幔從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處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總體積的80%。根據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溫度很高,巖石部分熔融,能緩慢流動。科學家推斷,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地球板塊的運動與之相關。上地幔頂部與地殼都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③地核地核主要由鐵和鎳等金屬組成,厚度約3 400多千米。根據地震波的變化,可將地核分為外核和內核兩層。外核是熔融狀態的金屬物質,科學家認為,外核液態物質的運動形成了地球的磁場。內核是一個密度極大的固體金屬球,超強的壓力將鐵原子和原子緊緊擠壓在一起。(17)地球外部圈層結構①大氣圈:包裹地球的氣體層。近地面的大氣密度 大。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的密度迅速 減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 立方厘米的空間平均只有一個氣體分子 與星際空間的情況很接近,一般把這個 高度作為大氣圈的上界。②水圈:由液態水、固態水和氣態水組成。按照 存在的位置和狀態,可分為海洋水、陸 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陸地水與人類 社會關系最密切,主要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③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生物圈滲透于大氣圈底部、水圈全部和 巖石圈上部,厚度約20千米。生物絕 大部分集中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 200米范圍。這一薄層處在大氣圈、水 圈、巖石圈接觸帶,是生物圈核心部分。(18)太陽圈層結構內部圈層:核心、輻射層、對流層;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外部圈層: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平時我們在地球上看到太陽像一個光亮的圓盤,那么因為我們在距離太陽1.49億千米的地方觀察,實際上太陽表面有著豐富的活動,太陽表面大氣層由內到外可以分成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太陽活動,是太陽大氣里一切活動的總稱,主要分為三類:①太陽黑子:發生在太陽的光球層,表面顏色較暗(溫度較低);②耀斑:發生在太陽的色球層,發出強大的短波輻射;③太陽風:發生在太陽的日冕層,發出帶電粒子流。黑子和耀斑常常同步爆發,周期大約為11年。等高線地形圖問題1.登山選擇某線路,原因:該地等高線相對稀疏,地形坡度較小,爬坡容易。2.交通運輸線路(鐵路、公路)選擇的理由:交通線路的選擇:在等高線地形圖中,交通線路的修建一般往往與等高線平行,即“之字形”(盤山)線路。答:原因:可減少修路的工程量;道路相對平坦,有利于車輛安全行駛;不會造成水土流失等。如果一定要從地表經過山區,往往選擇從鞍部位置穿越。3.水庫大壩建設選擇在河流峽谷處,原因:①地處峽谷處,利于筑壩;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4.引水工程選擇某地,原因:該地地勢較高,河水可順地勢自流。5.地形對河流的影響:①地勢決定河流的流向,由高處向低處流。山地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狀水系,山脊成為水系分水嶺。②地勢陡峭的山區,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豐富的水能資源。③平原地區,一般河網密布,流速平緩,水量豐富的河段有利于航運。地形、地勢問題1.描述地形特征的一般模式:(1)地形類型:以什么地形(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為主【最多寫兩種】;(2)地勢特征:哪邊高哪邊低?或哪邊向哪邊傾斜?(3)海拔高低、地勢起伏大小:海拔用定量描述,地勢起伏用相對高度大小;(4)地形分布:在什么方位有什么地形類型。2.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區的經濟發展特點是什么?主要體現在農業上:平原以種植業為主;高原以畜牧業為主;山地以林業為主;低山丘陵以林果業為主;盆地內部和平原一樣,周圍和山地一樣。平原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業發達;高原、山地、丘陵因地形不平坦,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商業不發達。工業要看當地的資源、交通、市場……,相對受地形影響較農業小。3.如何描述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包括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1)緯度位置:①觀察是否有重要緯線穿過。②通過重要緯線判斷所處的五帶。(2)海陸位置:①周圍的海(或洋)及相應的方位。②周圍的國家(或地區)及相應的方位。自然災害問題1.自然災害分類:主要自然災害有:(地質)災害、(氣象)災害、(生物)災害。(1)地質災害:主要表現為:(泥石流、山體崩塌、山體滑坡)。(2)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洪澇、寒潮)等。(3)生物災害:主要有蟲災、鼠災和農作物病害。2.自然災害的治理措施:①利用現代化技術,建立災情預警系統。②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以及減災意識。③對于人為造成的自然災害,應針對人類不合理活動加以治理。3.自然災害匯總表:生態環境問題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1)水土流失的原因:①自然原因:A、黃土特性:黃土結構疏松,易溶于水。B、氣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C、植被:地表光禿裸露,缺少植被保護。②人為原因:開墾、采礦、修路等活動,使地表疏松。(2)治理措施:從目前國內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項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們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們是一個統一體,在實施過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一方面,采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檔土壩等工程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等。黃土高原必須遵循客觀規程,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2.長江流域的洪澇災害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1)洪澇災害發生原因:①自然原因:A、夏季降水集中,中下游地勢低平;B、河流流域面積廣,匯水面積大,尤其是夏季風反常年份,南北支流同時進入汛期,流量劇增。②人為原因:破壞植被,陡坡開荒,圍湖造田。水土流失嚴重,水面上升,湖泊分洪蓄洪能力降低。(2)洪澇災害防治措施:植樹造林,退耕還湖,修建水利工程,疏浚河道,彎曲段裁彎取直,加固堤壩,修建分洪蓄洪區。3.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1)荒漠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A、氣候干旱,降水少,大風日數多且風力強盛。B、地面多沙質沉積物,風沙剱害嚴重。C、地表徑流少,河流欠發育。D、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護。E、氣候異常。②人為原因(荒漠化的主導因素):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中不注意環保。(2)荒漠化防治的具體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應該退耕還林,退耕還牧。④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4.我國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形成原因:5.中國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防治措施大氣污染問題1.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1)生產性污染,這是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包括:①燃料的燃燒,主要是煤和石油燃燒過程中排放的大量有害物質,如燒煤可排出煙塵和二氧化硫;燒石油可排出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②工業生產過程排出的煙塵和廢氣,以火力發電廠、鋼鐵廠、石油化工廠、水泥廠等對大氣污染最為嚴重;③農業生產過程中噴灑農藥而產生的粉塵和霧滴。(2)由生活爐灶和采暖鍋爐耗用煤炭產生的煙塵、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3)交通運輸性污染,汽車、火車、輪船和飛機等排出的尾氣,其中汽車排出有害尾氣距呼吸帶最近,而能被人直接吸入,其污染物主要是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和鉛塵等。2.大氣污染的治理:(1)工業合理布局,以方便于污染物的擴散和工廠之間互相利用廢氣,減少廢氣排放量。(2)實行區域集中供熱,以高效率的鍋爐代替分散的低矮煙囪群,以高效率的鍋爐代替分散的低矮煙囪排放方式。這是城市大氣污染防治的有力措施。(3)改變燃料構成。如城市工業和民用煤氣、液化石油氣的發展,低硫燃料和新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等)的采用。要推行采煤,以除去煤中大部分硫(主要是硫鐵礦硫)。(4)減少汽車廢氣排放。主要是改時發動機的燃燒設計和提高油的燃燒質量,加強交通管理。(5)工業裝置排放的有毒氣體,要從工藝改革和回收利用方面予以控制。(6)煙囪除塵。煙氣中二氧化硫控制技術分干法(以固體粉未或顆粒為吸收劑)和濕法(以液體為吸收劑)兩大類。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問題1.水資源污染及治理(1)造成水污染的三種主要原因:工業“三廢”(廢氣廢水廢渣)任意排放,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農藥化肥任意施放。(2)防治水體污染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三條:①減少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廢水量。②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進行區域性綜合治理。③加強監測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標準。2.水資源緊張的原因有哪些?人口增長過快;工農業迅速發展;水資源季節分配不均;水資源(特別是農業用水)浪費嚴重;水污染嚴重。3.如何解決水資源緊張的狀況?加強宣傳,增強人們的節水意識;改善農業灌溉方式,發展節水農業;實施節水新技術;重復使用水源,提高水的利用率;興建南水北調工程;節約用水;治理水污染等。4.中國土地資源的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占有少;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人口問題1.人口問題的表現形式:①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1)資源枯竭,破壞環境。如濫伐森林,濫墾草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自然環境進一步惡化。2)社會問題進一步突出。經濟發展趕不上人口的增長,出現醫療衛生、教育、交通、住房、就業等社會問題。②人口增長過慢帶來的問題:如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社會上用于老人退休、養老等費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難、生活孤獨等。③城市人口急劇膨脹產生的問題:交通擁擠、環境污染、食品短缺、犯罪率上升、生存競爭加劇,就業就醫困難。2.人口問題的對策: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3.讀漫畫“人口爆炸”,回答問題:(1)當今世界人口問題主要表現為人口增長過快,請舉一個例子說明這一問題給社會、環境帶來的影響:資源短缺,糧食不足。(2)面對當今世界主要人口問題,人類應采取哪些措施?實行計劃生育。(3)人口問題還表現在城市人口迅速膨脹,帶來一系列城市問題,如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分析說明:漫畫反映了世界人口增長過快的問題。世界人口急劇增長給資源和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使居民的就業、居住、教育和醫療等問題難以解決,在城市還出現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污染、噪聲干擾、供水不足和犯罪率上升等問題。世界人口不能無節制地增長,應采取計劃生育措施,使人口的增長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居民、城市、工業、農業和水利問題1.就聚落而言,目前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區和大城市聚落主要位于什么地方?為什么?答:目前,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區和大城市主要位于河流沿岸和沖積平原上。因為:世界上一些河流沖積平原地區,由于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所以農業生產發達,人口和聚落密集。2.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會產生哪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1)交通擁堵、住房緊張、污染加劇、噪聲干擾、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2)加強城市道路建設;適當控制城市規模;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強環境治理;加強城市管理;保護水資源;加大對犯罪分子的打擊等。3.鄉村人口為什么要向城市遷移?城市里的收入高,生活條件好,醫療衛生條件好,教育先進,而且有較好的發展機會和較大的發展空間。4.民居臨河臨湖分布的的原因:水運方便。地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適合人類居住。5.大城市的位置特點:一般多形成在中低緯度的平原地區,這些地區交通便利;一般都在沿海、沿河、交通樞紐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可從事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多種行業;氣候條件良好,溫暖濕潤。6.城市(或工業及其他)的分布特點:沿海、沿河、沿交通線。7.影響人口、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從地形、氣候、交通三方面考慮。①地形平坦 ②氣候溫暖濕潤 ③交通便利8.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從交通、資源、市場、技術、地理位置五方面考慮。①交通便利 ②資源豐富 ③人口多,市場大 ④技術先進 ⑤地理位置優越。其中,“交通便利”均可作答。9.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從地形、氣候方面考慮。①地形多平原 ②地處 帶,適合 帶農作物的生長(或雨熱同期,利于農作物生長)。10.水利工程的綜合效益:發電、蓄水、灌溉、養殖、防洪、旅游等(黃河“小浪底工程”主要作用是治沙)。11.山區發展經濟的有利和不利條件(1)有利條件: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且山區森林、礦產、水力、旅游資源豐富;在山區可發展林業,采礦業及旅游業。(2)不利條件:山區地形崎嶇對發展交通不利;坡度較大,易造成水土流失;耕地少,不利于發展種植業;山區易產生地質災害,威脅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國際合作專題1.什么叫“南北對話”?什么叫“南南合作”?南南合作涉及哪些部門?答:國際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有關經濟、政治等方面共同問題的商談叫做“南北對話”。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合作,叫做“南南合作”。南南合作涉及經貿、科技、外交、農業、林業、衛生和教育等幾乎所有的部門。2.為什么要加強國際合作?(或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是什么?)答:①人類生產和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資源在世界各地分布不均,各地生產的農產品、工業品等也不相同。②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的差異,導致先進的技術以及資金和設備分布不均,通過國際合作會將世界各國的資源與技術更趨合理化配置,會使各國共同發展、共同進步。③人類面臨共同的和平、發展、環境等問題,更需加強國際合作。【或:人類生產和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資源在世界各地分布不均,各地生產的農產品、工業品等也不相同。發達國家需要從發展中國家進口原材料、出口產品;發展中國家需要從發達國家引進先進的技術以及資金和設備等,發展本國經濟。由于地球環境是世界各國共有的,因此保護自然環境也是全人類共同的任務,也需要國際合作。】世界各國的經濟協作越來越密切,產品的生產和加工協作越來越多,這是經濟全球化的一種標志,這樣可以利用各地的材料,集中優良的技術,使用最豐富的勞動力,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開拓最廣的市場。大洲問題1.請分析解釋亞洲內部為什么會形成大面積的沙漠氣候?因為遠離海洋,海洋的暖濕氣流難以到達,且處于副熱帶高氣壓帶,有干旱少雨的特點。2.亞歐大陸同緯度地帶,由西向東氣溫和降水量有什么變化?為什么?亞歐大陸同緯度地帶,由西向東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不斷加大,其原因是越往東(大陸內部)海洋性越弱大陸性越強,而再向東的季風氣候地區大陸性也很強。亞歐大陸同緯度地帶,由西向東年降水量先逐漸減少(到亞歐大陸內部)后逐漸增多,其原因是越靠近亞歐大陸內部離東西兩岸的海洋越遠,海洋對其的影響就越小,于是年降水量就越少。3.英國利物浦和我國漠河緯度位置相當,可是1月兩地平均氣溫卻相差近30度,請說一說這是什么原因?受到季風的影響。利物浦處于北半球西風帶,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濕潤溫暖。漠河屬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受西伯利亞地區影響,吹西北風,干燥寒冷。4.多瑙河-萊茵河運河在歐洲內河航運中的價值是橫貫歐洲大陸的航運大動脈。西起荷蘭的鹿特丹港,東至羅馬尼亞的蘇利納港,斜貫歐洲,跨越11國,干支流接連16國,成為溝通北海至黑海的歐洲航運大動脈,加強和擴大了東、西歐洲間的聯系,并且方便了許多歐洲國家的對外聯系。5.請從氣候條件分析亞洲西部和北部人口稀疏的原因亞洲西部,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干燥。亞洲北部,緯度較高,氣候寒冷,光照少,不利于農作物生長。6.玲玲說:“非洲是一個高原大陸”,她說的有沒有道理?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東南部從北向南有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海拔在2500米以上,號稱“非洲屋脊”。非洲高原面積廣大,被稱為“高原大陸”。7.乞力馬扎羅山位于赤道附近,為什么山頂卻終年被積雪覆蓋,成為“赤道雪峰”?說說從山下至山頂自然景觀發生了哪些變化?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95米,屬高山氣候,氣溫很低,所以終年被積雪覆蓋,成為“赤道雪峰”。自然景觀從山下至山頂依次為稀樹草原——森林——草地——積雪覆蓋。8.說出尼羅河與剛果河的流向,哪一條河的支流更多?那一條河的水量較小、水位季節變化大?尼羅河的流向:自南向北。剛果河的流向:自東向西。剛果河的支流眾多,尼羅河的支流少。尼羅河水量小,水位季節變化大。剛果河水量大,水位季節變化小。9.尼羅河定期泛濫的原因由于尼羅河處于熱帶草原氣候區和熱帶雨林氣候區,使尼羅河每年會定期泛濫。10.非洲人均糧食占有量少,這與人口自然增長率高有沒有關系?有關系。非洲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較低,人口自然增長率比較高,由此導致糧食短缺,環境惡化。這是因為人們為了滿足糧食需要,濫伐濫牧,種植糧食,導致森林被毀,草場退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沙漠化。所以,人口、糧食、環境是目前非洲面臨的三大問題。11.南美洲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脈對當地的氣候、河流等產生哪些影響?對氣候的影響:山地西岸主要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由于山脈的阻擋,山地東側溫暖濕潤的氣流無法進入,比較干燥;而且西側低地處于迎風坡降水較多,東側低地處于背風坡降水較少;山地的垂直地帶性氣候明顯,從山腳的赤道多雨帶直至山頂的高山冰原氣候一應盡有。河流:亞馬孫河自西東(地勢西高東低:西為高聳的安第斯山、東為地勢低平遼闊的亞馬孫平原)流入大西洋,成為世界流域面積最大、徑流量最多的大河。12.北美洲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什么局限在太平洋沿岸狹長地帶?因為落基山脈的阻擋使太平洋的暖流無法向內陸吹入,所以北美洲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只局限在太平洋沿岸狹長的地帶。13.在北美洲中部,為什么冬季寒冷的氣流能長驅直入,并到達墨西哥灣沿岸?因為中部是美國的中央大平原,東邊是阿巴拉契亞山脈,西邊是落基山脈,北邊來的寒流,只有在中間才能順利前行,平原上沒有足夠高的地形給予阻擋,所以可以長驅直入。14.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許多城市都座落在大河下游肥沃的平原上,而南美洲不少國家的首都和大城市卻建在高山、高原上,甚至是沙漠氣候區,你能做出正確的解釋嗎?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處于溫帶、亞熱帶地區,溫帶、亞熱帶地區的大城市多坐落于大河下游肥沃的平原上;南美洲不少國家處于熱帶地區,熱帶地區的大城市多建于高山,高原上較為涼爽。15.根據地形和氣候等因素,分析說明為什么亞馬孫河的河口年平均流量最大?第一,亞馬孫流域處于熱帶雨林氣候,降雨多。第二,亞馬孫流域附近都是野荒雨林地帶,絕少有汲取水資源的現象。第三、亞馬孫流域北西南三面被高原山地包圍,有眾多河流匯入。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注: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松松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系注明來源或刪除,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內容。順手點擊文末四符分享收藏在看點贊這是我們堅持不斷持續不停更新動力